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,不用出口检测的玩具,基本上都会使用“二料”,反之则用原生料。“二料”做的玩具,有刺鼻的甲醛味,产品不合格,无厂名和厂址。
多家作坊销售掺医疗垃圾“二料”玩具
5月14日,记者从231省道进入到莲下镇的工业区内了解,在上寨村路段的一家“二料”店,约30平方米的店铺里停放着一台破旧的塑料粉碎机,角落里堆放了十多包灰色的编织袋。店主是一名约30岁的青年男子,自称姓施。当记者表示要购买一批“二料”时,施先生从里屋拿出一把半透明的塑料颗粒,开价9600元一吨。
次日中午,记者再次来到施先生的“二料”批发店,见到该店多了几包白色编织袋。施先生解释说,他的货基本上都是通过仓库直接发给客商,所以店里不会存放太多的货。随后,他从白色编织袋中取出一小把“二料”给记者看。记者发现这些“二料”由白色非透明的塑料碎片组成,其中还掺杂了一些白色透明的塑料碎片。
“这些白色透明的料是不是输液瓶?”记者直接问施先生。他先是笑着说:“可能是输液瓶吧。”在接下来的闲聊中,他才承认,那些白色透明的料就是输液瓶,还有其他透明的塑料瓶碎片。
随后,记者转入到莲下镇永新工业区,一家作坊的女主人明确地告诉记者,掺合在大白桶碎片中的白色透明料,就是打碎后的针筒和输液瓶。“你不说谁知道这些就是输液瓶?现在废品站都不敢明目张胆收购针筒和输液瓶了,所以量比较少。我们都只掺合在其他料中一起卖。”
工厂只管加工不管原料成分
那么,这些来源不同、只经过简单处理加工成的“二料”是怎样做成玩具的呢?在澄海,生产塑料玩具的小工厂一家挨着一家,而且大都没有悬挂厂名。记者随后对这些玩具加工作坊进行调
根据记者调查得知,不需要出口检测的玩具产品,基本上都会使用“二料”,反之则要用原生料或档次较高的“二料”,以便能检测过关。而掺合了针筒和输液瓶等医疗垃圾做成的“二料”,算是档次较高的,而市场上卖的那些“三无”产品玩具,有的就用医疗垃圾来做的。
三无玩具多用比较差的“二料”
之前央视曾对澄海的玩具厂家使用含有医疗垃圾的“二料”生产玩具进行报道。报道中提到,在一些玩具生产厂里,用多次回收的“二料”生产玩具,都有股刺鼻的甲醛味道。而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,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。有研究表明,儿童对甲醛尤为敏感,能造成慢性中毒,甚至引发白血病。
玩具生产厂工人也说,“有味的这种料就是有甲醛。因为甲醛料结实,甲醛料做出来的产品结实耐用。”原来,多次回收使用的“二料”牢固度很差,在黏合过程中要使用到胶黏剂,而这就会释放出甲醛等有害物质。
用“二料”加工生产出来的玩具,照样可以进入玩具市场销售。记者看到,部分商家仍在销售一些没有国家质检部门颁发的3C安全认证标志,甚至很多产品连厂址、厂名都没有标注的三无产品。
我国对塑料玩具的生产、销售环节有着明确规定,“必须经过最基础安全3C认证,并标注认证标志后,方可出厂、销售”。 这类玩具的质量无人敢保证,但是,最终却流入到孩子们的手里。